首页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1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十周年庆典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院士杨学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长郑永和、副院长王磊、董艳为科学教育研究院揭牌。

图片1.png 

2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科学教育论坛暨科学教育研究院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在京师大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吴善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代表,中小学和一线科学教师,以及阿里巴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王府学校、CEC&海印博学(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辅仁淑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塔普翊海(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企业的代表90多人参加了会议。

图片2.png 

图片3.png 

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基础和重要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将应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我国科学教育实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汇聚一流科学教育研究力量,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科学普及服务,建设成果转化引擎,打造教育领域新的增长点;为教育部、科学院、中国科协等部门提供智库服务,为科学教育教师、校长提供培训服务,为科学教育机构提供技术、资源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研究支撑;围绕5个核心研究方向建设科学教育课程与教材实验室、科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实验室、科学教学设计与分析实验室、科学传播与媒体实验室和工程与技术教育实验室。

图片4.png 与会专家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杨玉良向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科学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使其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他建议科学教育研究院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确立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战略;将教育学研究成果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寻找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点;在深入研究科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科学教师。他希望,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能够为中国未来的科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图片5.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杨玉良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科学顾问杨学明院士认为,科技强国建设有赖于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有赖于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而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有赖于高水平的科学教育研究。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致力于培养以科学态度处世,以科学方法求真,以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青少年,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院的成立为科技创新成果向教育的转化搭建了平台,将会有更多科学家从科技创新成果中提炼出能用于基础教育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素材,助力科学教育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图片6.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科学顾问杨学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在致辞中指出,直接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深入发展科学教育不仅有助于探索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在规律,助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厘清科学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路径,推动教育教学系统改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度重视支持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设立了专门代码F0701,鼓励研究者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探究教育的基础性问题,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

图片7.p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

朱旭东指出,科学教育是一项基于人、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性活动,深受社会关注并凝聚了广泛共识。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它将以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形成和正在发展的学科优势教育资源为依托,充分汇集多方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科研成果,促进学科与跨学科研究融合,产出高层次研究成果,完善体系,为繁荣我国科学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8.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

何克抗表示,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要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整合国内科研、技术等资源,努力实现引领全球科学教育发展的目标。

图片9.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

胡卫平就“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分析与建议。他认为,目前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科学教育校内与校外整合不足、科学教育教师与学科的支撑缺乏、课程与教学质量不高等矛盾,应在深入分析学生科学领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推广STEM教育和思维型探究教育。

图片10.png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

郑永和阐述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的建设理念和 发展方向。他表示,科学教育研究院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平台,以科学素养提升为导向,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全口径、全学段、合科与分科相互协调的科学教育,推动科技创新向教育转化。王磊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的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她表示研究院将开展全系统、全方位科学教育研究,建设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设立横纵交叉的研究方向、形成大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打造引领学术、推动实践的研究成果。

图片11.pn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

图片12.pn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磊

图片13.pn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董艳

与会专家还就“国际科学教育发展前沿与趋势”“科技创新成果向教育转化的发展前景”“我国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林群院士提出“以新科学办教育”;李象益认为,应以全球视野培养科学教育人才,把科学教育提升到思维变革的高度,全民树立科学价值观;任福君认为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开创了科学教育研究的新模式;郑凯表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心已从普及科学知识转变为弘扬科学精神,要通过科学教育使青少年具有探索精神,全面提升国民科学素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吴善超期待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在整合国家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中有所作为,助推我国科学教育迈上新的台阶;清华大学教授李双寿表示,在科学教育中倡导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愿意分享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提供国家级精品课程,助推科学教育发展。

图片14.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

图片15.png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

图片16.png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

图片17.png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

图片18.png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吴善超

图片19.png 清华大学教授李双寿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与合作企业签署了共建协议。企业代表表示,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搭建了一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企业将大力支持科学教育研究院的各项工作,携手共创科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刘军



发布时间:2021-03-15 23:46:52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举办 E-STEM教师能力提升结营仪式与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项目资助下,12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举办了E-STEM教师能力提升结营仪式与学术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总结E-STEM课程成果和经验,研讨“一带一路”环境教育培训中心下一步工作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出席并致辞,首都师范大学丁尧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严晓梅讲师、首都师范大学王瑾博士、北京景山学校毛澄洁老师、府学胡同小学姚峰老师出席,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黄宇副教授主持。

2.jpg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宇

郑永和首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向参与课程的同学表示祝贺和感谢,此次课程是科学教育研究院开设的首期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获得了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学校、企业机构、科技场馆等不同背景的优秀教师参与其中,研究院希望学员在系列学习后可以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研究院可以通过学员的反馈和经验交流进一步优化课程。

3.jp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

严晓梅简要回顾了课程开展2个多月来的成果,提出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作为引导,提升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系统化培养,从而培养未来具有环保意识和能力公民。 在优秀学员代表发言环节,六位学生代表分享了课程学习的收获和感言,重点介绍了在课程结束后期设计的E-STEM课程,围绕生态环境、生命科学等各个主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话题融入教学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参会专家针对学生设计的课程给与了回应,表示环境主题的STEM课程为课内外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学员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考虑过程性评价,兼顾知识点之间、课程之间的连接与贯通,最重要的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情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方能行稳致远。

4.jpg

优秀学员代表邵航作分享

最后,与会专家针对我国环境教育发展趋势、教师培训需求,环境教育研究热点,和“一带一路”环境教育协作计划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未来,“一带一路”环境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扩大培训规模,形成成熟的区域性环境教育培训中心,为共同应对环境和气候的全球行挑战贡献力量。


1.jpg

颁奖仪式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 肖月


发布时间:2020-12-13 14:00:00

2020科学教育成果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 在北师大举行

2020年11月27日,“2020科学教育成果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主办,旨在研讨科学教育工作进展,推动科学教育未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科学顾问与产教研合作文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浩,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宋磊,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院长任福君,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吴善超,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石兵,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原局长孟宪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学部原书记高体玙,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建设,中科院物理所魏红祥,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副院长王磊、董艳等相关部门领导、科学教育领域专家、师范院校代表、一线中小学教师和企业界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1.jpg

2020科学教育成果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专家合影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1月。研究院响应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我国科学教育实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汇聚一流科学教育研究力量,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院搭建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科学普及服务,建设成果转化引擎,打造教育领域新的增长点,为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科协、基金委等部门提供智库服务,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教师培训,为科学教育机构提供技术、资源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研究支撑。

2.jpg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

陈丽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如何培养更多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教育界和科技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在学校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一直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要使命。陈丽副校长充分肯定了科学教育研究院成立一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并对研究院发展提出建议。她希望,研究院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要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探索科学教育研究院新的用人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

3.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

 

科学教育研究院的创立与发展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政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和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在致辞中表示,教育科学研究院是北师大教育学部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教育学部协同全校力量开展教育研究、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成功案例。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将科学教育的跨院系协同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研究院充分引入了政府与社会各界资源,搭建了校内外研究者、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等的合作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者对外合作的范围,丰富了科学教育研究的内容领域。

4.jpg

向杨玉良院士颁发名誉院长聘书

5.jpg

向杨学明院士颁发科学顾问与产教研合作委员会主任聘书

6.jpg

向中国科协创新战略院院长任福君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7.jpg

向首都师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建设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会议开幕式上,陈丽副校长、郑永和院长向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杨玉良院士、科学顾问与产教研合作委员会主任杨学明院士、兼职教授任福君教授和周建设教授颁发了聘书。

8.jp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

郑永和教授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的筹建历程,汇报了的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和工作进展。郑永和院长表示,研究院的成立得到了教育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朱旭东部长亲自赴上海邀请杨玉良院士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学部在研究院空间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吸引了北师大科学教育领域相关研究团队共同研究,初步形成了较好的研究布局。据初步统计,北师大科学教育相关领域的教师承担各类课题104项,其中国家、省部级42项;发表论文229篇,在核心期刊发表145篇;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成果获市级奖励。郑永和院长还向与会专家汇报了研究院在科学教育政策和战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科学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科学教育装备研究与产品开发、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展望了2021年的工作前景。他表示,研究院将在研究理念上体现科学教育分科与合科的融合,以科学素养提升、数据驱动为研究主线,构建产教研融合机制,形成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平台。

9.pn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杨玉良院士通过视频发表讲话。他指出,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土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不仅要培养一流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努力提升国民科学精神,推动社会公众用科学思维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杨院士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技术领先,但缺乏科学研究的传统,科技界和教育界应共同努力在中华文化中植入科学文明,改变国民的思维方式,形成自由思想的良好氛围和科学创新的沃土,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10.jpg

科学顾问与产教研合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

杨学明院士认为,科学家的成长离不开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科学教育一方面要在儿童青少年中深植科学理念,另一方面也要锻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品德,希望科学教育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杨院士强调,科学教育离不开科学教师的培养,应积极努力推进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发挥科学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鼓励科学家走进学校、走进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此外,科技馆和科学研究基地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应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11.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

程和平院士指出,如今大科学工程建设正在引领我国科学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如何针对大科学设施开发科普模式促进科学教育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他主持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落地怀柔科学城,是国家“十三五”基础科学大设施布局的10项优先启动建设项目之一。程院士表示,大科学平台基本都涉及学科交叉研究,在探索新的科学教育范式,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应承担重要责任。他希望科学教育研究能学习、借鉴国内外最新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

12.jpg

中国科技馆殷浩馆长

 

中国科技馆殷浩馆长认为,总书记近期多次讲话对科学教育和科技馆工作指明了方向。好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更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表示,中国科技馆正在积极谋划科学教育方面的“馆校结合”,发现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13.jpg

2020科学教育成果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还就推动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加强对科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和终身科学素养发展,新时代公民科学素养的内涵,改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中高考评价改革创新,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的结合,建设并运营公共科学实践活动中心和平台,开发科学教育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基础教育转化,加强新技术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14.jpg

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宋磊

15.jpg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

 

 

16.jpg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院院长任福君

17.jpg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石兵

18.jpg

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吴善超

19.jpg

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

 20.jp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原局长孟宪平

21.jp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学部原书记高体玙

22.jpg

中科院物理所魏红祥

宋磊副司长指出,推动科学教育发展,要做好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及培训、管理机制设计等方面激发一线科学教师的潜能,并做好师范生的培养。邢怀滨副司长表示,要从不同学段学生科学教育的特点出发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挖掘早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研究不同因素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吴善超副部长强调,发展科学教育要把科技共同体的资源调动起来共同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国民科学观。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希望科学教育研究院能在科学教育合科和分科方面进一步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科协创新战略院院长任福君建议科学教育研究院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在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政策研究和实施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石兵表示,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搭建了高端平台支撑院士群体更好地发挥科普作用,她呼吁政策专家、管理专家、专业学者、全国的科学家共同为推进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原局长孟宪平表示,要站在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支持有志于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投身到科学教育中。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建设提议,加强国家战略政策导向下的科学教育环境建设,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顾下的教育体系建设。中科院物理所魏红祥指出,要让科学走下神坛、落地落实,切实与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相结合。

作者: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刘军


发布时间:2020-11-27 19:00:00

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2020年11月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专题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jpg

本次论坛围绕“国际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与理念”、“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致开幕辞,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大卫· 安德森、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李友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军文、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杰出教授小约瑟夫·A·加德拉、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亚当·马尔泰斯、魏茨曼科学研究中心大卫·福特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局长李玉良等科学与技术教育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主持。

2.png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3.jpg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

4.jpg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

与会专家就国际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区域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跨学科合作促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科研机构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撑作用,科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和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论坛线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并全程直播。来自科学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究者、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约100人参加了现场会议。截止论坛结束,线上直播吸引了100万人观看。

5.jpg

“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专题论坛会议现场

面对智能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都在积极探索提升科学教育成效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作为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坛旨在促进科学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科学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评测等方面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和愿景,并为科学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据悉,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共设5个专题论坛,自11月18日至12月7日陆续举办,主题包括“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 “健康世界,共筑未来”“新形势下科学中心的服务与发展”“公众科学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12月8日,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作者: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刘军


发布时间:2020-11-17 15:00:00

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专题讨论会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想对策、找办法,10月26日下午,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召开了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中国老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方新、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主持。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将《国际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典型项目研究》课题的中期成果做了汇报,从理念、政策、模式、生态等角度总结的16个国家实践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并对构建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成长模型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认为,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要坚守初心、聚焦靶心、服务中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国际比较要提炼共性、关注个性,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扬长补短、协同创优、整体上扬提出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意见建议,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类型和培养的整体性研究。

1.jpg

专题研讨会现场

齐让对课题的研究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课题进一步聚焦目标,通过厘清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的定位,深度调研国内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为营造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氛围提出具体举措建议。

方新强调,人才培养应当把学习能力作为核心,保护青少年的科学学习兴趣,为人才培养积淀丰厚土壤,并基于我国快速发展变化的国情打造自适应的本土模式。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北京市一零一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化学学科首席专家王磊,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晓,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李西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程黎等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2020-10-26 19:00:00